盛夏的江口县云舍村,神龙潭的碧水带着沁凉的气息静静流淌,水面倒映着岸边的草木与往来游客的身影。白日里的喧嚣尚未完全褪去,夜晚的热闹却还在悄然酝酿,“江口?云舍舞团”的吴秋月已在后台为晚间演出做最后的准备。
人们仍记得她昨夜的惊艳——一曲侗族大歌穿越时空,独特的嗓音如同山涧清泉般清冽,再配上那身绣工精美的传统民族服饰,仿佛从古老的画卷中走出,天生便该属于聚光灯下的舞台。那份耀眼与独特,早已深深烙印在观者心中。
在梵净山下:一场文化篝火越烧越旺
来到云舍村,若错过一场地道的土家民俗演出,定会成为莫大的遗憾。毕竟,这是“中国土家第一村”独有的风情密码。当暮色四合,村落里的灯火次第亮起,静谧的夜色中便开始涌动着热烈的期待。一场由土家儿女的热情点燃的篝火宴会,正等待着将整个夜晚推向高潮。
表演场内,五湖四海的游客早已坐满席位,目光中满是对未知的好奇。后台的吴秋月正低声叮嘱即将上场的演员们,她身着色彩鲜亮的民族服饰,领口与袖口的银饰在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。深吸一口气屏气凝神,当她迈步走上舞台,洪亮而极具辨识度的嗓音骤然响起,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。
数百道目光齐刷刷地汇聚在台上,吴秋月从容开口主持,随后便以表演嘉宾的身份再度唱响侗族大歌。歌声入耳,将民族文化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。演出结束,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,无疑是对这场盛宴最好的注解。
作为“江口?云舍舞团”的负责老师,吴秋月既要教授演员,又要亲自编排整场演出。自2023年舞团从寨沙侗寨迁至云舍村的土家民俗表演场,她便带领团队在这里坚持开展免费的民俗表演。每晚八点半,这场近两小时的文化盛宴准时上演,风雨无阻。
尤其到了暑期旅游旺季,每晚的观众多达四五百人,而吴秋月和伙伴们的坚守,让更多人得以在这方舞台前,触摸到土家文化最鲜活的脉动。
歌声里的童年:与侗族大歌的不解之缘
2018年,吴秋月还在黔东南州歌舞团工作,彼时的她,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放弃自己稳定的工作,远离家乡来到铜仁发展。位于黔东南州的传统村落——小黄村,是侗族大歌发源地,吴秋月的家乡就在那里。
“汉族有字读不完,侗族有歌唱不尽”,这是吴秋月从小听到大的俗语,也是她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。吴秋月出生在小黄村一个普通的侗族家庭,在这里年龄相仿的孩子会组成专属歌队,歌声是孩子们童年最动听的背景音。
“我是在妈妈的怀抱里被侗歌‘熏’大的?!蔽馇镌禄匾洌性隈唏僦惺?,母亲哼着的侗歌便是她的摇篮曲;刚学会说话,她就跟着家人模仿侗歌的调子;到了上学的年纪,爷爷奶奶更是她的“专属音乐老师”。
在小黄村,评判一个人是否优秀,不是看文凭高低,而是看会唱的歌多不多。她的爷爷奶奶能连续唱十天半个月不重样,还能根据眼前人的模样即兴编歌,这种“出口成歌”的天赋,深深烙印在吴秋月的心里。
侗族大歌像一束永不熄灭的光,始终在吴秋月的心底涌动着温暖而坚韧的力量。成年后,这份深植于心的热爱指引着她的脚步。她先是怀揣对侗歌的赤诚加入县艺术团,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打磨技艺,让歌声在乡土间流转;而后又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对艺术的执着,成功考入黔东南州歌舞团,正式成为一名专业的侗歌演员。
从县域到州府,从青涩到专业,每一步跨越的背后,都是侗族大歌赋予的勇气与信念,让她在传承与发扬这份民族瑰宝的道路上,走得愈发坚定。
在州歌舞团的日子里,她多次参与大型演出,还曾作为“九姐妹”组合的一员,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、法国等,将侗族大歌带向国际舞台。彼时的她,站在光鲜亮丽的舞台,是旁人眼中“捧着铁饭碗”的幸运儿。
从迷茫到抉择:为传承侗歌文化毅然转身
然而,看似顺风顺水的职业生涯,却在某一刻让吴秋月陷入了迷茫?!俺懦牛揖醯枚备韬孟瘛湮丁?。”她坦言,一些侗歌为了迎合观众口味,加入了过多流行元素,丢失了最原始的民族韵味。
那段时间,她陷入了人生的“黑暗期”,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——连续三年,她拒绝了包括央视在内的诸多演出邀请,把自己“封印”起来,连家乡春节的歌会都不愿参加。
直到2018年5月,一通陌生电话打破了这份沉寂。电话那头,是土家族人杨旺,他正在梵净山下筹备侗族文化演出,却因合作方“放鸽子”陷入困境,通过抖音找到吴秋月,询问是否有演出团队。
“当时他说自己是土家族,却想做侗族文化传承,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,思考了一晚上,决心过去看看?!蔽馇镌禄匾涞?。
放下电话的第二天,吴秋月瞒着父母,坐高铁、转私家车,辗转来到梵净山下。初见杨旺,她就直奔演出场地,查看演员的排练状态。
“看到她们唱歌时,我有点失望——她们是侗族,却没吃透侗歌的内涵?!钡钔闹醋湃盟荩悍掀睦涎@?,杨旺亲自修修补补。为了筹备演出,他四、五点就起床干活,深夜还在和演员沟通细节。接下来的一个多月,吴秋月往返于黔东南州歌舞团和梵净山之间:每天下了班赶最后一趟高铁再转车,给演员们教歌排练到深夜;第二天一早,杨旺再送她去车站,赶最早一班车回团里上班。
30多张车票,见证了她的艰辛与坚定。这份纯粹的执着,早已悄悄打动了杨旺。他鼓起勇气,带着忐忑与真诚,想邀她辞去眼下的工作,留下来。
或许是两颗心在守护民族文化的路上早已悄然共鸣,或许是冥冥中那丝妙不可言的缘分在悄然牵引,吴秋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——她毅然辞去了州歌舞团那份旁人眼中安稳体面的工作,选择全职扎根在梵净山脚下,与杨旺并肩携手,全身心投入到侗族文化的传承事业中。
“我爸妈一开始不知道我离职了,一个多月后才从堂姐口中得知我离职的消息,他们觉得我‘疯了’,但我知道,这里有我真正想做的事?!贝丝?,吴秋月红润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,那是她勇气的光芒。
在风雨中坚守:让侗歌在他乡焕发新生
刚留在梵净山时,吴秋月和杨旺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。演出场地是租来的废弃歌堂,演员大多是当地村民,没有专业基??;资金短缺,连演员的工资都要四处筹措。
“最困难的时候,20个寨子里的演员集体提出离职?!蔽馇镌录堑?,那天晚上,她和杨旺在将军树下坐到凌晨4点,急得直掉眼泪。最终,她打电话给远在黔东南的亲弟弟,让他帮忙联系了几个会唱歌的年轻人;杨旺也调动了之前联系的演员,才勉强把演出撑了下来。
即便如此,吴秋月从未降低对演出质量的要求。她从最基础的发声教起,纠正演员们的唱腔;亲自编排舞蹈,将侗族的生活场景融入其中;演出前,她会逐一审视灯光、服装、道具,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展现侗族文化的精髓。
2019年5月,她们编排的首部侗族文化剧目《传承》在侗寨上演,剧中还原了侗族女儿出嫁的场景,不同于土家族的哭嫁,许多女性游客看完后当场落泪?!澳且豢蹋揖醯盟械男量喽贾盗??!?/p>
她们首部侗族文化剧目《传承》在侗寨上演的当天,吴秋月还邀请了两位“特殊”的嘉宾——她的父母。因她毅然决然辞掉原本安稳的工作,让她与父母的关系一直僵持,但她都明白父母的心思,而她也有她自己想做的事?!暗笔蹦谛氖庆话驳??!彼寡缘馈?/p>
当父母看到她在简陋的环境里依然认真排练,看到游客对侗歌的喜爱,她父亲的一句话终于解开她长久以来的心结。
“这种情况下你都能坚持下来,那你就去做你想做的事吧!”父亲的话,像一束光穿透了心底的迷雾,瞬间驱散了所有的忐忑不安。那一刻,她心里亮堂了,脚下的路也变得更加清晰、坚定。
在创新中传承:让民族文化“活”下去
随着时间的推移,吴秋月发现一个问题:纯粹的侗歌虽然原汁原味,但由于语言障碍,很多非侗族游客难以产生共鸣?!拔幕胁荒苤皇刈拧献孀诘亩鳌?,还要让它‘适应新时代’?!庇谑牵汲⑹源葱?。
她和杨旺一起,在保留侗歌原生态旋律的基础上,加入吉他,融入侗族乐器,进行现代编曲,让侗族大歌既有传统韵味,又有流行元素。他们还尝试直播,在镜头前演唱原创侗歌,半个月内就吸引了1000多名观众。“直播的时候,我们会唱一些原创歌曲,都比较受欢迎。”吴秋月说,这种反馈让她看到了创新的意义。
除了音乐创新,吴秋月还注重人才培养。剧团里的演员大多是当地的文艺爱好者,她从零基础教起,教他们唱歌,还教他们了解侗族文化的历史背景。
有一个女演员,刚来的时候连开口说话都紧张,在吴秋月的耐心指导下,如今已经能独立主持、演唱?!翱醋潘浅沙?,我特别骄傲?!蔽馇镌滤?,虽然很多演员后来因为生计离开了剧团,但他们走到哪里,都会把侗歌、把侗族文化带到哪里,这也是一种“传承”。
2023年,由于场地问题,吴秋月和杨旺带着剧团搬到了云舍。在这里,在江口县文旅局的支持下,她们有了自己免费的场地,依靠每年的文化专项资金也能给演员发放些工资。
如今,剧团有18名演员,每天晚上都会进行公益性演出,暑期高峰期时,观众能达到400人左右。
“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侗族文化、民族文化,我特别开心?!蔽馇镌滤?,文化传承的关键不在某个人,希望通过自身和团队的力量,让更多人感受民族文化魅力,让民族文化真正“活”下去。
赤诚与热爱:以情怀照亮未来之路
从2018年到2025年,七年时间里,吴秋月和杨旺经历了资金短缺、人员流失、纠纷困扰等诸多困难,甚至是在一次排练到深夜回家,还被房东赶出来的时候,他们都从未选择放弃。
如今,这份因侗族文化传承事业结缘的爱情,像古榕般在此扎根;他们携手浇灌的事业,也如侗寨里传唱的歌谣,在岁月里愈发繁茂。虽然他们的演出依然是公益性的,日子过得并不富裕。有人不理解他们,觉得“放着好好的钱不赚,太傻了”,也有人说“他们是赚足了钱”。
“我们不是不想赚钱,只是觉得文化传承更重要?!蔽馇镌滤?,她和杨旺的目标很简单:让更多人了解侗族文化,以及江口本土文化,她们会尽己所能地传承民族文化。虽然现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局限在梵净山周边,但他们依然充满信心。无论是吴秋月还是杨旺,他们从未后悔?!爸灰飧龅胤叫枰颐?,我们就会一直在这里?!?/p>
在梵净山的葱茏绿意与澄澈流泉间,吴秋月与杨旺的故事或许终将湮没于时光深处,鲜有人记起。然而在云舍,每当她以婉转悠扬的侗族大歌划破村寨的静谧,当熊熊篝火在夜空下跃动起温暖的光芒,那份对民族文化的赤诚、炽热的坚守与热爱,便会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。(陈琴)